上一篇文章因為寫的太過激動,想了想我還是把它關閉了。
不過發現自己對未來的人生和伴侶不敢抱期待,對心目中的伴侶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形象,
還有很多在人際關係上我覺得似乎一片空白的地方。
為了我往後的人生,我想我還是需要勇敢面對這一段失落的童年時光。

離婚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普遍。
在很多單親家庭的小孩力爭上游,還有逐漸被離婚率數字的麻痺下,我想很多人也慢慢的覺得從擁有成熟人格父母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和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孩沒有明顯的差別。
但,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在父母簽字決定離婚的那一刻就被唐突的結束了童年。
學著要照顧自己,弟妹,因為婚姻失敗脾氣變的不穩定的父母。
單親小孩從小承擔的壓力,不安,對人的不信任,覺得怕被親密關係傷害的恐懼,
不知道如何和人長期相處的遺憾,都是在擁有恩愛父母保護傘,擁有時間發展人格的孩子一輩子感受不到的生活。
對於我們來說,這些負面的情緒顯現的時間會在17歲到30歲之間,要學會克服這些想法,將想法轉為發自內心的正面能量,
可能需要更久。

也許是40或50歲以後。

在我打著這些字的時候,我的心沒有停止覺得刺痛過。
我沒有辦法埋怨我的父母,我知道他們因為他們婚姻的失敗,在內心的深處到現在都覺得有很深的挫折感。
但是身為父母離婚的孩子,我真的非常希望傳達的是:

身為成人,不要因為自己的自私結婚,也不要因為自己的自私離婚。
如果沒有遇到任何困難都和伴侶為了孩子攜手走過的覺悟,而把快樂的人生放在首位的話,
請你/妳再多考慮一下結婚這個決定。

健康的關係需要兩個身心健康的成人共同維持。
其中只要一個人不成熟,便會帶給兩個人傷害。
不管你是在孩子很小或是很大的時候決定跟伴侶分開,都會造成他這輩子在情緒和對人信任方面最大的傷害。
因為父母是小孩在出生後唯一會模仿的人。
你/妳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負責或逃避,都是無形的教導他學習你/妳的行為。
他以後會因為你/妳沒有辦法順利的建立起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她沒有發現自己的心病,並且試著治療。

也許正在讀著這個文章的你/妳來自單親家庭,有著外表開心但是內心容易不安憂鬱和恐懼的情緒。
也許你/妳生長在完整而健全的家庭,但是擁有來自單親家庭的朋友。
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孩,自卑心通常比較重,也容易對自己沒有信心。
不管他/她掩飾的多樂觀,他們都比一般孩子脆弱而敏感。
因為,那是在他的父母沒有辦法繼續照顧他們的時候,必須學會的求生方式。

昨天我為了治療自己,去誠品找了到Judith S. Wallerstein寫的「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這本書。
看著從作者序裡寫的開始寫的治療個案,我的眼淚就這樣默默的一直掉。怎麼止也止不住。
原來,我一直以為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實對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我看到了他們的童年跟我一樣,不安,恐懼,迷網,在開心的時候害怕幸福會瞬間消失。
但是外在世界等著看我們堅強,希望我們忘記,甚至有些人等著看好戲,覺得我們有一天一定都會變成壞孩子。
不要說不可能,我曾經在學校裡被同學嘲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我還傷心的大喊跟她說我有。
我的妹妹被朋友的媽媽排斥,警告她的同學不要跟她來往,因為單親家庭的小孩會變壞。
為了要對抗這些外在的目光和期待,我們只能把這些悲傷收進心裡,開始學習怎麼做出讓人放心的笑容,
還有說出別人會相信我們是樂觀的,是開朗活潑的話。
如果今天有人說我幽默,我會想告訴他:因為只要我讓你們笑了,你們就不會發現我藏在心裡的悲傷,願意跟我做朋友。
如果今天有人說我擅長擺出開心的笑容,那是因為我知道要怎麼做,你們不會發現我對你們的羨慕和對自己的落寞。
如果今天有人說我的個性很體貼,那是因為我從10歲開始就要學習照顧妹妹,留意情緒不穩的爸爸,強忍悲傷的媽媽,
還有安慰不知道為什麼兒子和媳婦會離婚的奶奶,回應要求我照顧家人的親戚。
所以其實我的成長路是很孤單的,因為我的家人對我來說不太像是心靈上的依靠。
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好,好讓他們不擔心,開朗到讓他們覺得離婚這件事沒有對我的個性造成任何影響,不讓他們留下罪惡感。
我知道父母離婚不是我的錯,但卻註定要承擔一些後果。
跟上一個男朋友交往,是我在父母離婚後第一次嚐到甚麼都不用擔心,被保護和疼愛的美好。
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我想哭就可以哭,想笑就可以笑,因為有一個人始終會把眼神放在我的身上,注意我的一舉一動。
我沒有辦法接受他的離開,因為他讓我想起在17年前突然失去依靠的那種恐懼和傷心,對未來的不確定。

我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有一樣問題的同伴治療自己幼/童年時的傷口。
學習讓自己的心靈變的健康和健全,不要試圖依賴別人的溫柔治療自己的不安和不信任。
只有鼓起勇氣面對過去,才能有依據的告訴自己,能夠獲得跟自己的父母不一樣的,可能可以幸福的未來。
面對和學習這一段經歷可能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但是,我想這是唯一可以消除我莫名的不安和擁有未來的方式。

*書籍簡介*

對大人來說,離婚是一個終點;然而對小孩來說,卻是一個不確定的開始。

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六成一的少年不接受離婚行為,八成六的少年認為家庭比任何事都重要,離婚造成許多人心中的痛,也往往宣告童年的結束,如何用心聆聽離婚之子的內心話?

作者投入1/4世紀的生命,用心陪伴及深入追蹤131位離婚之子的生命成長,本書以7位代表性實例,詳實刻畫他們面對父母離婚後的漫長人生旅程,包括:在家庭中扮演照顧的角色、戀愛及婚姻、為人子女及身為父母以及信任與背叛等看法。

本書內容真摯動人,值得你我用心思索離婚之子的生活面貌及心情點滴。

作者簡介:

朱蒂斯.沃勒斯坦(Judith S. Wallerstein)
是一位臨床醫學家,1971年開始研究離婚對孩子的影響,被公認為世界上鑽研此一領域的首席權威。她特別為處於這個過渡階段的家庭設立了朱蒂斯‧沃勒斯坦中心(Judith Wallerstein Center)。目前擔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福利學院榮譽教授,著有《婚姻,可以很美滿》(天下文化)、《Second Chances : Men, Women, and Children a Decade After Divorce》、《Surviving the Breakup : How Children and Parents Cope With Divorce》等書。

Julia M. Lewis

舊金山州力大學心理系教授,並擔任心理診所和心理研究計劃負責人,也是25年離婚子女研究計劃之協同研究人。

Sandra Blakeslee

曾經獲獎之紐約時報科學新聞特派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da1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